激光粒度分布仪是一种基于光散射原理的高精度颗粒分析仪器,通过测量颗粒对激光的散射特性,反推颗粒的粒径分布,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制药、化工、环境监测、食品加工等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非接触式测量、宽检测范围(0.01μm-3000μm)、快速分析(数秒至数分钟)及高重复性,是颗粒表征的关键工具。
激光粒度分布仪的工作原理基于米氏散射理论(Mie Theory)和夫琅禾费衍射理论(Fraunhofer Diffraction)。当激光束照射样品时,颗粒会散射光线,散射光的角度和强度与颗粒大小直接相关:小颗粒散射光角度大、强度弱,大颗粒则角度小、强度强。通过多级光电探测器捕获不同角度的散射信号,结合数学模型(如非负最小二乘法反演算法),可反推出颗粒群的粒径分布,输出D10、D50、D90等典型粒径值及Span值(分布宽度指标)。
1、光学系统
核心组件:光学系统由发射、接收和测量窗口三部分组成。发射部分采用半导体激光发生器(如波长635nm、功率3mW的激光器),提供单色平行光作为照明光源,具有光参数稳定、效率高、寿命长(可达25000小时以上)等优点。
设计优势:采用反傅里叶光学变换设计,使更多光束能够通过测量池,确保小颗粒产生的散射光也能被完q捕捉。部分仪器还配备傅里叶透镜组,进一步优化光路设计。
2、探测器阵列
高灵敏度设计:探测器采用斜向放置的测量池和大角度多方位检测器排布,测量角度范围广泛(如0.011°-170.02°)。部分仪器配备71个主向光电池(最大探测角度21.5°)和9个侧向/后向光电池(最大探测角度135°),非均匀交叉排列的侧向及后向光电接收器设计有效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
多级探测:通过环形阵列的多级探测器捕获不同角度的散射信号,结合米氏散射理论或夫琅禾费衍射理论,反演颗粒群的整体粒径分布。
3、光路一体化设计
结构稳定性:采用独特的光路一体化结构,使光路更加稳定,长期使用无需调整。这种设计结合先进的机械设计与加工工艺,使仪器结构更紧凑合理,流线型设计美观大方,便于使用与维护。
抗干扰能力:有效的屏蔽与抗干扰技术确保仪器的电气性能稳定,减少外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分散系统
湿法分散:采用高功率离心泵代替搅拌桨分散,配合高功率超声波辅助分散,能够添加分散剂加强分散效果。机械搅拌使样品均匀散开,超声高频震荡使团聚的颗粒充分分散,电磁循环泵使大小颗粒在整个循环系统中均匀分布,从根本上保证了宽分布样品测试的准确重复。
干法分散:采用压缩空气吹散、负压吸入、螺旋分散、振动进样器给样等方式,适用于不能接触液体的样品测试。
干湿一体:结合湿法和干法分散系统的优点,能够处理更多类型的样品。
5、软件与硬件协同
智能分析系统:系统搭载Windows操作软件,支持粒度分布曲线、直方图及典型粒径值报告的生成。采用先进的H.Golub分布反演算法和全Mie散射理论,结合独特的仪器硬件设计,使测试数据更加精确、快捷。
自动化操作:部分仪器具备自动对中、自动校正功能,无需换镜头即可完成测试,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和寿命。
6、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
模块化结构:仪器分为主机和分散器两部分,部分整体式结构的仪器将分散系统和测试系统整合为一体,协同操作,提高了测试效率。
标准化接口:配备标准RS-232串行接口,可在Windows所有版本的操作系统下运行,便于数据传输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