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是一种基于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技术的高精度物理性能测试仪器,主要用于测量纳米颗粒的粒径、浓度及Zeta电位等多参数信息。该仪器通过激光照射纳米颗粒悬浮液,利用高分辨率显微镜捕捉颗粒的布朗运动轨迹,并结合专用软件分析粒径分布。其核心在于通过追踪单个颗粒的随机运动,结合斯托克斯-爱因斯坦方程,推算出颗粒的流体力学半径,实现高精度测量。部分仪器还集成了微电泳技术,可同步测定Zeta电位,反映颗粒表面电荷特性。
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使用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关键步骤:
1、样品准备
分散介质选择:
根据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分散介质(如超纯水、生理盐水、乙醇等),确保介质与样品相容且无反应。
对于生物样品(如细胞外囊泡、蛋白质复合物),需使用等渗缓冲液(如PBS)维持渗透压和pH稳定性。
样品稀释与过滤:
将样品稀释至最佳浓度范围(通常10⁻⁶~10⁻⁸g/mL),避免浓度过高导致颗粒重叠或多重散射。
使用滤膜(如0.22μm或更小孔径)过滤样品,去除杂质、聚集体或大颗粒干扰。
超声/搅拌处理:
通过超声(10-30分钟)或磁力搅拌均匀分散样品,避免颗粒团聚。注意控制超声功率,防止样品降解或气泡引入。
2、仪器检查与校准
仪器预热与自检:
提前开机预热(约30分钟),确保激光光源、检测器和流体系统稳定。
执行仪器自检程序,检查光路、流速和软件连接是否正常。
校准操作:
光学校准:使用标准样品(如已知粒径的聚苯乙烯纳米球)验证仪器精度,调整激光强度和检测阈值。
流速校准:若仪器配备流动池,需调节流速(通常0.5-5 mL/min)并检查鞘液(如超纯水)供应是否稳定。
折射率设置:输入样品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需提前通过文献或阿贝折光仪测定)。
3、测量参数设置
模式选择:
根据需求选择测量模式:动态光散射(DLS)用于粒径分布,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用于单个颗粒可视化和浓度分析。
参数配置:
设置温度(通常25℃)和测量时间(如DLS需足够时间采集相关函数)。
调整相机曝光时间和帧率,确保颗粒运动轨迹清晰可追踪。
设定分析阈值(如信噪比>10),排除噪声干扰。
4、环境与耗材准备
环境控制:
确保实验室温度稳定(±1℃),避免气流或振动干扰测量。
清洁操作台面,防止灰尘污染样品或仪器。
耗材检查:
使用无尘纸或专用工具清洁比色皿/流动池,避免指纹或划痕影响光路。
更换新鲜鞘液(如超纯水),确保流动系统洁净。
5、预实验验证
空白对照:
测量分散介质的背景信号,确认无杂散光或气泡干扰。
样品预测试:
注入少量样品进行预测试,观察粒径分布和浓度是否合理。若结果异常(如粒径过大或过小),需重新处理样品或调整参数。
6、数据管理与记录
信息录入:
输入样品名称、浓度、批次号等基本信息,便于数据追溯。
方法保存:
保存校准参数和测量条件(如流速、温度、折射率),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S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