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光谱仪,又称荧光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基于物质荧光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高精度仪器,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激发光源(如氙灯、激光器)发射特定波长的光,使样品中的分子吸收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分子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波长更长或能量更低的荧光光子,该荧光被探测器捕获并转化为电信号,进而通过分析软件解析出物质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强度、量子产率、荧光寿命等关键参数。
1、高灵敏度(High Sensitivity)
特点:荧光分析是少数几种能检测到单分子水平的技术之一,其检测下限通常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低2-4个数量级。
原因:荧光信号是在暗背景下测量发射光,而吸收光谱是测量亮背景下的微小光强变化,信噪比更高。
应用:适用于痕量分析,如环境污染物、生物标记物、药物代谢产物的检测。
2、高选择性(High Selectivity)
特点:荧光光谱具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两个维度,提供了双重识别信息。
原因:
不同物质具有特征的激发和发射波长。
可通过选择特定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进行检测,有效排除背景干扰。
应用:复杂基质中目标物的识别与定量,如生物组织、食品、药品中的活性成分。
3、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
特点:荧光光谱(包括发射峰位置、强度、谱形、荧光寿命等)对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如极性、粘度、pH、温度)极为敏感。
原因:荧光发射过程涉及分子的电子跃迁,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应用:
研究蛋白质折叠、构象变化。
探测细胞膜流动性、离子浓度(如Ca²⁺)。
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4、可进行多维扫描与成像
特点:支持多种扫描模式:
发射光谱扫描:固定激发波长,扫描发射波长。
激发光谱扫描:固定发射波长,扫描激发波长。
三维荧光光谱(激发-发射矩阵,EEMs):同时扫描激发和发射波长,生成三维图谱,可识别多种荧光物质。
同步荧光扫描:Δλ(激发与发射波长差)恒定,简化谱图,提高分辨率。
应用:复杂样品(如水体、石油、中药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分析与成分识别。
5、可结合时间分辨技术
特点: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仪可测量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time),即激发态分子返回基态的平均时间。
优势:
荧光寿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受浓度、光漂白、激发光波动等因素影响。
可区分具有相似发射光谱但寿命不同的物质。
应用:荧光探针设计、生物分子动力学研究、时间分辨免疫分析(TRFIA)。
6、样品处理简单,非破坏性
特点:通常只需将样品溶解或悬浮于合适溶剂中,装入比色皿即可测量。固体、液体、粉末、薄膜等均可测(需适配附件)。
非破坏性:测量过程一般不破坏样品,可重复使用。
应用:珍贵样品(如文物、生物活体组织)的分析。
7、可与其他技术联用
特点:可与多种技术集成或联用:
显微镜联用→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实现微区成像与定位。
色谱联用(HPLC-FLD):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器,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流式细胞仪:用于细胞分选与分析。
8、技术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物质都具有荧光。通常芳香族化合物、共轭体系、某些金属配合物才有较强荧光。
易受干扰:
荧光猝灭:氧气、重金属离子、高浓度溶质等可降低荧光强度。
内滤效应:样品浓度过高时,激发光或发射光被吸收。
光漂白:长时间光照导致荧光分子分解。
定量需标准曲线:通常需要标准品建立校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