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衍射仪是一种基于X射线衍射原理的分析仪器,主要用于晶体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物相结构研究及材料表征。其核心原理遵循布拉格定律:当单色X射线以特定角度照射晶体时,若满足晶面间距与波长的几何关系,X射线会在晶面上发生衍射,形成特征性的衍射峰。通过记录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强度,可绘制出衍射图谱,进而解析晶体的晶格参数、晶胞对称性、原子排列方式等关键信息。
1、X射线发生器
这是仪器的“心脏”,负责产生高能X射线。
核心组件:
X射线管(X-ray Tube):真空玻璃管,内部有阴极(Cathode)和阳极(Anode)。
阴极:通常是钨丝,通电加热后发射热电子。
阳极(靶材):由高熔点金属制成(常用Cu、Mo、Cr、Fe、Co等)。高速电子流轰击靶材,产生X射线(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
高压电源:为X射线管提供高电压(通常20-60 kV),加速电子。
灯丝电流:控制阴极加热电流,调节电子发射量。
功能:产生高强度、稳定的X射线束。通过选择不同的靶材,可以获得不同波长的特征X射线(如Cu Kα=1.5418Å),以适应不同样品的分析需求。
2、X射线光学系统(X-ray Optics)/光路系统
负责对X射线进行准直、聚焦和单色化,形成适合衍射实验的入射光束。
关键组件:
索拉狭缝(Soller Slits):一组平行金属片,限制X射线在垂直于衍射平面方向的发散角,提高角度分辨率。
发散狭缝(Divergence Slit):控制入射X射线束在水平面内的发散度。狭缝越大,光强越高,但分辨率越低。
防散射狭缝(Anti-scatter Slit):防止样品外区域的散射光进入探测器。
单色器(Monochromator):(可选,但常见)
弯晶单色器:通常位于样品和探测器之间(分析单色器),利用晶体(如石墨)的衍射作用,只允许特定波长(如Cu Kα₁)的X射线通过,滤除Kβ线和连续谱,提高数据纯度。
原级单色器:位于X射线管和样品之间,直接产生单色X射线束。
准直器(Collimator):进一步限制光束的发散。
光学组件(现代仪器):如**Göbel Mirror(多层膜聚焦镜)**或**聚焦镜(Focusing Mirror)**,能将X射线聚焦到样品上,显著提高光强和分辨率。
3、测角仪(Goniometer)
这是仪器的“骨架”和“运动中枢”,负责精确控制样品和探测器的相对位置。
核心结构:
样品台(Sample Stage):放置样品(通常为平板状粉末压片或填充样品槽)。可绕Θ轴(水平轴)旋转。
探测器支架(Detector Arm):安装探测器,可绕2Θ轴旋转。
运动模式:
Θ-2Θ联动扫描:这是z常用的模式。样品台以角速度ω旋转,同时探测器以角速度2ω旋转。这样能始终保持入射角=衍射角=Θ,满足布拉格方程(nλ=2d sinΘ)的测量条件。
Θ扫描/2Θ扫描:用于特定实验,如织构分析。
精度要求:测角仪的机械精度高(通常优于0.0001°),确保衍射角测量的准确性。
4、探测器(Detector)
负责接收并测量衍射X射线的强度。
常见类型:
闪烁计数器(Scintillation Counter):传统常用,利用X射线激发闪烁体发光,再由光电倍增管转换为电信号。对高能X射线灵敏。
正比计数器(Proportional Counter):气体探测器,成本较低。
半导体探测器(Semiconductor Detector):如硅PIN二极管或硅漂移探测器(SDD),能量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
一维/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1D/2D PSD):(现代主流)
一维探测器(如LynxEye,D/teX):可同时接收一定角度范围内的衍射信号,大幅提高测量速度(比点探测器快数十倍)。
二维探测器(如VÅNTEC-500,Pilatus):能记录完整的衍射环图像,适用于快速物相分析、原位实验、织构分析等。
功能:将微弱的X射线光子信号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并进行计数。
5、样品架/样品台
用于承载粉末样品。
常见类型:零背景样品槽(Zero-Background Holder,ZBH)(由单晶硅片制成,本身不产生衍射峰)、普通玻璃/铝制样品槽。
样品需平整、表面与样品台共面,避免“样品高度误差”引入角度偏差。
6、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
硬件:计算机、控制电路。
软件:
控制测角仪运动、X射线管参数、探测器工作。
采集衍射强度数据,生成“强度(Intensity)vs.2Θ角度”的衍射图谱(XRD Pattern)。
提供数据处理功能:平滑、去背景、寻峰、晶面间距(d值)计算、物相检索(与PDF卡片库比对)、定量分析、晶粒尺寸/微观应变计算等。
